普通話水平測試用朗讀作品(2021年版)

作品42號

  一談到讀書,我的話就多了!

  我自從會認字後不到幾年,就開始讀書。倒不是四歲時讀母親給我的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國文教科書第一冊的“天、地、日、月、山、水、土、木”以後的那幾冊,而是七歲時開始自己讀的“話說天下大勢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......”的《三國演義》。

  那時,我的舅父楊子敬先生每天晚飯後必給我們幾個表兄妹講一段《三國演義》,我聽得津津有味,什麼“宴桃園豪杰三結義,斬黃巾英雄首立功”,真是好聽極了。但是他講了半個鐘頭,就停下去幹他的公事了。我衹好帶着對於故事下文的無限懸念,在母親的催促下,含淚上床。

  此後,我決定咬了牙,拿起一本《三國演義》來,自己一知半解地讀了下去,居然越看越懂,雖然字音都讀得不對,比如把“凱”念作“豈”,把“諸”念作“者”之類,因為我衹學過那個字一半部分。

  談到《三國演義》,我第一次讀到關羽死了,哭了一場,把書丟下了。第二次再讀到諸葛亮死了,又哭了一場,又把書丟下了,最後忘了是什麼時候纔把全書讀到“分久必合”的結局。

  這時我同時還看了母親針線笸籮裏常放着的那幾本《聊齋志異》,聊齋故事是短篇的,可以隨時拿起放下,又是文言的,這對於我的//作文課很有幫助,因為老師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“柳州風骨,長吉清才”的句子,其實我那時還沒有讀過柳宗元和李賀的文章,衹因那時的作文,都是用文言寫的。

  書看多了,從中也得到一個體會,物怕比,人怕比,書也怕比,“不比不知道,一比嚇一跳”。

  因此,某年的六一國際兒童節,有個兒童刊物要我給兒童寫幾句指導讀書的話,我衹寫了九個字,就是:

  讀書好,多讀書,讀好書。

節選自冰心《憶讀書》

 

 

返回主頁  |  水平測試  |  學習天地  |  招生通告

 © 北京普通話學會 202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