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語典故

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中,有著許許多多的歷史故事和動人的傳說,而成語就是從這些故事中演化而來。每個成語的背後都有一個獨特的故事,它也體現出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。在日常對話及寫作中,適當地加入成語,就能使語句更生動;傳神;簡潔;形象。為使大家對成語的源來有所了解,寫作時更得心應手,我們把一些常用的成語加以整理,供大家參考。(由於技術上的問題,我們用數字1,2,3,4代表所對應音節的聲調)

功虧一簣   (gong1 kui1 yi2 kui4)

《尚書》中說:“為山九仞,功虧一簣”。周朝時,八尺為一仞,“簣”就是裝土的筐子。

要建成一座九仞高的山,連土帶石,一筐一筐地往上堆積,堆到差不多九仞高了,只要再加一筐,就能大功告成。可惜,建山的人沒能堅持到底,只差最後一筐沒有加上去,因此,這座九仞高的山,就不算是建成。

這個成語教導我們無論做任何事,都要有始有終,堅持到底,否則,雖然只差一點,也會前功盡棄。

濫竽充數  (lan4 yu2 chong1 shu4)

戰國時代齊國的國君叫齊宣王,他最喜歡聽樂隊合奏吹竽,樂隊中有一位南郭先生,他根本不會吹竽,每次演奏時,他都搖頭晃腦,裝模作樣,像是一位熟練的演奏者。

後來,齊湣王繼承了王位,他也喜歡聽竽,但他特別喜歡獨奏。他每次都命令樂師們一個一個的輪流吹奏,南郭先生預料自己很快就要被發現,於是就偷偷地溜走了。

後人常常引用這個成語,來形容那些沒有真才實學的人。但也可用此成語來表示自謙。

撲朔迷離 (pu1 shuo4 mi2 li2)

這個成語出自《木蘭辭》,花木蘭代父從軍是個家喻戶曉的故事,《木蘭辭》的末段,敘述了十二年女扮男裝的木蘭,始終沒被同伴識破:“ 雄兔腳撲朔,雌兔眼迷離;兩兔傍地走,安能辨我是雄雌?”據說,兔子在外表上很難區別雌雄。雄兔好動,前腳總是喜歡趴趴搔搔(撲朔),雌兔好靜,有機會總是瞇著眼睛休息(迷離)。但當它們一同行走時,就不易辨認出來。

因此,男女不辨,叫做“撲朔迷離”,而引伸來說,也常常用來形容事情模糊複雜,真相難明。

推敲  (tui1 qiao1)

這個典故說的是唐朝詩人賈島,在作詩過程中的一段故事。

相傳,句中的“敲”字,賈島本來是用“推”字,他猶疑不能決定。有一次他正騎著驢,邊走邊琢磨,不知道正遇上韓愈的儀仗隊過來,賈島只顧作詩而沒有理會,理應受罰。但是韓愈問明情況後,不但沒責怪他,反而建議他用“敲”字更好。而“推敲”一詞就成了作文章苦心琢磨的代名詞,廣為流傳。

唾手可得  (tuo4 shou3 ke3 de2)

唾手,也可稱為唾掌,比喻輕易的意思。以前,勞動者雙手要使勁的時候,比如爬樹、握鋤頭等,為了增加摩擦力,通常會先向掌心吐一些唾液。這句成語就是用來形容做一件事毫不費力,非常容易辦到。

需要注意的是,大家經常錯把這句成語說成“垂手可得”,這顯然是不了解“唾手可得”這句成語的來源所致,也與原意完全不同。

醉翁之意 (zui4 weng1 zhi1 yi4)

北宋的文學家歐陽修,別號醉翁,他的文章《醉翁亭記》中有這幾句:“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乎山水之間也;山水之樂,得之心而寓之酒也......”醉翁本意不在於喝酒,只在欣賞山水景色,借喝酒的興致,以獲得欣賞山水的樂趣。

人們用“醉翁之意不在酒”來比喻表面上好像在做著某一件事,實際上卻另有企圖。

 

回頁首 移至頁首